中國的靈魂: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

不曉得是翻譯的關係還是西方記者觀察中國的套路
整本書的風格很像何偉的甲骨文
雖然說是探討現代中國的宗教
可是主要集中在基督新教,道教和民間信仰上
還有一小段南懷瑾,但南懷瑾的活動算宗教活動嗎?

或者就如作者說的,傳統中國的宗教跟西方定義差很多
常常是融入各種日常活動裡了
準此除了一小段在道觀念道德經之外
作者所謂的道教感覺比較像是台灣的民間信仰
宗教活動體現在每年的廟會朝拜
就像是台灣的媽祖繞境一樣
台灣沒有人會把這樣的活動叫做道教吧
不過話說回來,到底經院式道教長怎樣我也想不出來
台灣似乎也沒有這種道觀

民間信仰的焦點在河北鄉村的陰陽先生一家~
雖然文革後的第一代重操舊業,第二代繼承家業發揚光大進城拓展業務
但二代的兒子卻送進城裡讀書
對父祖的職業完全不感興趣
看來這復興也是二代就沒了

在作者看來最有希望的就是基督新教了
在城市受教育階層中傳統的民間信仰早被文革革光了
佛道也不能滿足空虛的心靈~
文革把舊傳統都革掉了卻沒有提供新的心靈指引
只有聖經提供了一條出路
雖然這現像不只中國有
但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新教就那麼有吸引力?
總之新教大行其道,但黨能容忍到那裡也是個問題~
個人覺得中國封閉的環境上帝遲早會再生出一個中國兒子
但這回應該沒法像長毛那樣憾動半壁江山了~
剛出生就會被黨滅了吧

而我想看的伊斯蘭教,作者說:

這是因為政策限定,只有十個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群體(特別是回族和維吾爾族)
才能信仰伊斯蘭教的緣故。伊斯蘭教有時候向某些不願意受中國統治的人們(我們
在今天中國西陲省分新疆的維吾爾族群裡,發現這種情形)提供身分上的認同,但
是伊斯蘭教這種遭受邊陲化、被忽視的處境,說明了在當代中國對於宗教信仰、價
值或國家認同進行理念辯論時,它很難成為舉國重視的議題。

雖然我不太同意作者的觀點,幾次到對面出差或旅遊,伊斯蘭的存在感很強烈啊
尤其越往北越多穆斯林,但現代的伊斯蘭教確實很少主動向外傳教就是了
不過回漢互動其實也是個很好的題材,並不能說是不受重視的議題

總之這本書雖然標題很大
但內容其實挺窄的
伊斯蘭教不說
佛教幾乎都沒提到
感覺有點違背作者在序章的主張啊
雖然如此,還是可以當做一個切片
觀察到宗教在後文革時代的旺盛生命力
只是有黨在,這種生命力能持續多久呢?

Love at Fourteen 1

為什麼論文和datasheet以外的英文那麼難啊...
一直要查字典才能看下去
不能躺在床上慵懶的看QQ

最近好像很愛看戀愛小品啊~
每次看這類校園題材都好想要時光機啊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ressea 的頭像
    Eressea

    Tol Eressëa "The Lonely Isle"

    Eres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